商務部與財政部發布首批17個試點,推供應鏈大國邁向強國
6103
0
0
2019-04-15
2009年,IBM發布了一份全球首席供應鏈官調查報告,報告顯示,被調查的包含北美、西歐、亞太地區的400多位高管一致認為:未來企業發展需要一個先進、互聯、智能的供應鏈體系。
英國經濟學家克里斯多夫也曾提出:今后世界不存在一個企業與另一個企業的競爭,而是一個供應鏈與另一個供應鏈的競爭。
“然而現實是,在2013年參與平安銀行的調查顯示,中國72%的企業內部沒有供應鏈這樣專業的部門,像深圳怡亞通這樣深耕供應鏈的企業不多。”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這般介紹。
而前幾日商務部財政部發布的這份供應鏈體系試點城市文件,意味著國家將重視供應鏈戰略,推動各行業供應鏈的發展。
尤其是作為首批試點的天津、上海、重慶、深圳、青島、大連、寧波、沈陽、長春、哈爾濱、濟南、鄭州、蘇州、福州、長沙、成都、西安共17個城市或將迎來供應鏈翻天覆地的變化。
供應鏈試點的關鍵核心,不知道你看懂了沒有?
標① 標準托盤使用率影響目標進程。要知道此次給出的首批供應鏈試點城市,雖然財政支持力度很大,極具吸引力,但最終要交的答卷要求一點也不低,給足了“顏料”供給和大好環境,考卷也得精彩不是?
“重點企業標準托盤使用率達到80%,裝卸貨效率提高2倍,貨損率降低20%,綜合物流成本降低10%;形成一批模式先進、協同性強、輻射力廣的供應鏈平臺,供應鏈平臺交易額提高20%,供應鏈交易管理成本下降10%;建成并運行重要產品追溯管理平臺,供應鏈項目支持的重點企業肉菜、中藥材、乳制品等重要產品追溯覆蓋率達到80%。”
這一串的數字中,就有最核心的關鍵——1.2×1.0m標準托盤。后續一系列的目標要求都建立在80%標準托盤使用率之上。換句話說,要想互聯互通、上下游和一二三產融合協作,銜接橋梁的基礎就是標準托盤。
② 商貿物流重點行業有條件先行。根據商務部最新發布的標準托盤監測報告,國內物流標準化進展神速,截至2016年底,標準托盤占全國托盤保有量的27%,其中重點商貿物流領域托盤標準化率占65%。文件目標提出重點企業標準托盤使用率要達到80%,鼓勵企業以標準化推動降本增效和轉型升級。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告訴現代物流報記者,這種成本投入在未來意義深遠,是物流現代化的綱,“事關上下游關聯設施規格標準匹配銜接和暢通問題,否則談供應鏈就沒有意義。”
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副會長王繼祥也認同這樣的趨勢判斷,他分析認為此次80%的標準化率需要各地方努力,但因為文件中的重點企業均是醫藥、冷鏈等重點商貿領域,完全可以達標實現;
王繼祥還談到,日前,國辦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推進物流降本增效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意見》也強調要加強物流裝載單元化建設,物流標準化對于降本增效是看得見、摸得著,已經得到地方普遍重視。
托盤牽引物流鏈供應鏈標準化
① 托盤在整個鏈條中流動。在此基礎上,看懂這份文件要有一個概念——“鏈條”,是的,一條流動的、暢通的、可循環的鏈條。
王繼祥說:“供應鏈是一個鏈,托盤更多是抓手,以此實現商貿物流的標準化,通過重點企業和試點城市的先行先試帶動整個供應鏈效率的提升,鏈條是動態的鏈條,不會讓托盤在一個點上循環使用,只有帶托運輸循環共用才能讓標準托盤將上中下游企業串聯起來,形成聯動和閉環。”
用官方的話講就是以托盤周轉箱為單元進行訂貨、計費、結算、運輸、收發貨、交驗貨,發展單元化物流。
這種情況下,自購自用托盤不再受到鼓勵,包括托盤在內的物流器具設備都能夠被共享循環,因為他們都是1.2×1.0m標準托盤衍生出的標準叉車、標準包裝、標準卡車……托盤循環起來就能推動解決供應鏈各環節設施設備標準規格不匹配的痛點,“通則不痛”。
② 形成供應鏈整體效率提升。舉個例子,一批箱裝可樂,從制造企業生產出來,被放在托盤上,可以實現搬運、運輸的自動化、機械化,交給中間渠道商、商超、電商企業時不再需要騰挪托盤,帶托驗收不需人力搬運,這個托盤將跟到可樂被拆分零售,最后這批空置了的托盤在經過托盤循環共用服務的平臺流轉回生產制造企業。
甚至根據文件,連快遞配送環節都可以用托盤來改造,即用托盤箱替代電動三輪車箱體,這樣就能簡化環節,前置分揀了,對效率也將有一個質的提升。有前瞻性的快遞企業可積極抓住這一轉型機遇。
根據標準托盤檢測報告顯示,物流標準化試點城市使用這種標準托盤循環共用體系之后,實現了當地試點企業綜合物流成本平均下降25%以上,企業貨損率下降45%,平均裝卸搬運單位成本平均下降53.4%。
如果說這樣的數據比較沒有概念,那就用錢來比較,試點城市社會物流總費用占當地GDP下降2個百分點。要知道全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每下降一個百分點,就意味著6000億元產值的提升,這對企業和政府來說意味著什么?
信息數據難互通的首創“解法”
① 互相讀不懂的數據浪費。大數據的重要性,相信大家從最近發生的幾起企業“火拼”事件已經看到。未來,中國想要占領供應鏈市場高地,做到上述還是基礎,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為核心要義的供應鏈未來已經來了。通過數據采集、過程追溯、大數據分析、C2B指導、供應鏈金融實現供應鏈體系建設。
供應鏈各環節的信息數據標準不銜接,是影響鏈條高效運轉的頑癥。但目前市場只重視設施設備建設和軟件系統研發投資,感知層面的信息采集和傳輸多,數據利用盲區大、意識弱、分割多、交換少,絕大多數沒有轉化商業價值和公共服務、用戶體驗。
簡而言之四個字:數據浪費。
② 供應鏈的大數據未來。供應鏈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未來物流大數據宏觀可用于統計分析、政策制定、投資決策、發展指數、市場研究、趨勢預測、公共服務。
微觀可用于數量采集、性能監控、過程追蹤、交易結算。在數量采集上,可用于盤點記賬、優化庫存、實時補貨、銷售預測、引導生產、備貨管理;在性能監控上可用于追溯防偽、質量安全、科學售賣、價格調整、消費反饋;在過程追溯上,可用于優化線路、提高效率、服務體驗、安全管理、品控管理、責任區分、異常記錄;在交易結算上,可用于信用查詢、法律憑據、財務分析、風險預測、供應鏈金融、提前備貨、精準配送、消費習慣記錄等。
“但這中間最大的障礙就是,如果信息采集數據不標準,這就很難被利用起來。”
③ 托盤做“官方語言”助解讀。這個看起來無法跨越的難題,此次文件提出了解法,同樣是通過標準托盤,不僅將標準托盤作為包裝單元方便流通,同時將托盤和周轉箱作為數據單元和數據節點,在托盤上編碼好全球統一的編碼標識(GS1)的條碼作為通用語言實現互相理解。
上下游供應鏈企業之間通過這個基礎單位來交流,同時每一條GS1又內涵一個托盤關聯所載商品信息,如果業務需要細化到個體商品信息,每一個基礎單位又可以單獨被解讀。